2023-05-29

實坪制虛晃哪一招?

  虛坪問題及實坪制改革,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躍上媒體版面,至今少說也已經20多年。許多專家都會湊熱鬧發表意見,但論述經常模糊焦點,多是為自身的利益辯護。此外,討論虛坪問題或實坪制改革,本來就不是用來解決高房價問題,但反對實坪制的人,最愛的論述之一就是「推動實坪制恐推高房價」。玄妙的是這幾十年來實坪制的推動一直沒個譜,倒是房價早已一去不回頭。大家都知道並非虛坪導致房價高漲,或許反而應該這樣說,在房價高漲的背景下,更凸顯了虛坪制的荒謬和不堪。

  建物的產權登記規定也不是沒有變動過,最近的大概就屬2017年屋簷雨遮不再辦理附屬建物登記,修正後以「附屬建物」登記的項目只剩下「陽台」,看似有將制度調整的較為合理,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部分建商早就想好因應之道,高雄厝「景觀陽台」就在這期間開始在高雄逐漸萌芽發展。

  台灣虛坪的問題,在於大家都習慣依照權狀上面的登記面積,來計價進行買賣交易,但地政機關登記面積的計算及分列方式,仍沿用百年前還未出現公寓大廈年代的模式,賣賣交易時建物面積資訊不夠透明,從權狀上你沒辦法直接看出公設比、室內面積、使用面積,導致買賣計價面積是一回事,實際使用面積又是另一回事。相同的登記面積不代表有相同的室內使用面積,從所有權狀上無法即時得知建物面積全貌,偏偏市場交易都以這個半殘的登記面積作為計價依據。

  這個問題造成的影響其實相當深遠,你在跟朋友聊天聊的建物坪數,很有可能雙方是雞同鴨講,建物面積各自表述,也導致即便現在買賣實價登錄已全面揭露建物門牌,但一般人反而很容易比錯價,如果發生錯拿蘋果比西瓜的情況,可能反而負面影響市場交易效率。就像你去市場買菜,有的菜連根帶土;有的菜挑過洗過已完成分切;有的菜已醃好裝在罐子裡,但全都只能用同一個秤來秤重計價。

  建物登記如果要修改為實坪制當然是個浩大的逆風工程,但制度的設計及建立,與社會抱持的價值及信念,兩者是分不開的。當年高雄厝制度的建立及推動也是突破既有法令框架的重重限制,一步步推展到現在,但主政者推動這個政策時,抱持的政策理念是什麼?有以人民的福祉為優先嗎?癥結或許不在問題的複雜程度,而是我們面對問題時的態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[本部落格實施意見管理]